【CP-01】傳播科系影音製作之特殊道具與造型的實踐深化:以「電影概論」仿拍「聽說桐島退社了」為例

 
作品名稱: 【CP-01】傳播科系影音製作之特殊道具與造型的實踐深化:以「電影概論」仿拍「聽說桐島退社了」為例
作者: 許勝欽
銘傳大學 廣播電視學系

  臺灣新電影代表導演侯孝賢及楊德昌擅長以不同的方式進行場面調度來建立各自之風格。場面調度的美學與執行同樣困難,因而經常被視為一種天份。大學專業化的教學對於場面調度的教學也會有同樣預設,能夠執行場面調度是一種天份。大衛鮑得威爾爬梳場面調度之定義,包含了場景、光、服裝化妝與道具、舞台演出。因此,協助學生能夠認識場景、光、服裝化妝、舞台表演當可以協助學生培養實作能力、深化製作能力。為此,本研究試著以「造型」及「道具」作為本實踐研究提升之目標,試圖重構「電影概論」課程的「場面調度」單元,配合案例分析及團體實作以深化學生的認知能力與實作能力。本研究方式採取質化研究方式,以多元交叉法(Triangulation),檢視教學現場的學生表現、課程作業。研究流程為(1.)學習前測驗:以利學生對應學習後自我能力檢核;(2.)參與觀察:本研究將於課堂觀察學生理解及實作時的主動性與互動;(3.)作業分析:本研究將以學生拍攝過程及拍攝作業進行分析,以理解學生操作之狀態;(4.)學習後測,進行綜合操作檢視;(5.)綜合分析與詮釋。研究發現,透過課程重構及仿拍「聽說桐島退社了」學生對於道具與造型的實作能力有顯著提升。同時,學生對非寫實的造型處理有深入的理解。透過課程集體實作,學生試圖以保麗龍、絲襪等多元材質來構成敘事影像的人體造型與道具。學生可以辨識到「場面調度」中「呈現」造型,重要於呈現「真正的材質」。總觀整個實踐研究,學生以六週進行課堂團體製作,透過前期規劃與造型的討論,最終實踐完成6分32秒,共10個場次的敘事段落,段落中超過40個不同人次的角色造型與道具。學生對於角色造型與道具的製作能力提升,透過本實踐研究明顯提升。

 

 

 

    ↓ 檢視大圖 ↓